要闻速递:市政协调研:北京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是市政协今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6月30日,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围绕养老相关议题进行协商议政,重点针对做强做优养老机构、优化养老驿站功能、提升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尽快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加强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协商。
走好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相关资料图)
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于2023年2月至6月组织市区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等开展系列调研协商。
调研显示,北京市在兜底保障、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养老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已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并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框架。对城乡特困老年人、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以及其他家庭失能、失智、重度残疾老年人等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了分类保障制度。截至2023年3月底,共有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460家设立临时托养床位6980张,其中收住老年人驿站207家,收住老年人2237家人,北京市已累积建设9000多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
如何在构建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让更多养老服务走近老年人身边,走好居家适老化改造“最后一米”尤为重要。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苏健建议,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清单中,增加更多智能化、智慧化产品和服务,如智能化床垫/床带等监测设备、紧急救援设施等。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开发智能识别、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设备,丰富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及服务。
与此同时,苏健认为,制定北京市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包括对卧室、厨房、卫生间、起居室及餐厅、阳台、楼梯、门厅及走廊等不同居室空间设置特定指标,可以进一步降低老年人购买难度和门槛,从而提升北京市适老化改造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强化医养结合服务管理
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刚需。本次调研也重点关注了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和长护险的有关情况。
医养结合服务保障能力是老年人是否选择机构养老以及选择哪家机构养老的重要因素。截至2022年底,本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有189家,占养老机构的36.6%。
2020年9月,石景山区成为本市唯一国家批准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调研显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石景山区已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护险落地经验。截至2023年5月,参保42.7万人,累计待遇享受4047人,实时待遇享受2308人,重度失能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得到极大缓解。
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常委、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芹建议,尽快批准在全市域范围内推行长护险,加强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多元筹资机制,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统一失能评估标准。
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真也提出,建议加快健全安宁疗护服务收费政策,制定针对安宁疗护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安全标准和监管办法,扩大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加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据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最新发布《2022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显示,202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的总量持续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升,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高1.5个百分点。
推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普惠型养老服务的供给。调研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月均收费约5500元,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收费普遍在7000元以上,多数老年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左右。社会亟需的“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养老机构仍存在供给缺口。
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丽君建议,要系统解决普惠养老的问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将普惠养老服务作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点;并根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等水平,确定普惠养老机构床位价格;同时以家庭收入和身体状况为基础,制定入住普惠养老机构的资格标准;此外,建议明确公办机构除了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之外的床位应定位为普惠养老床位。
除了入住养老机构的1%老年人外,99%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服务需求也不容忽视。调研组发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养老驿站开展,其中养老助餐服务占到服务总比的73%,长期照护和助医等服务需求较大。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在作专题辅导报告时建议,在全面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要支持国企等多元化主体聚焦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服务需求,积极打造“床、护、助、餐、医、康”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北京市在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可以聚焦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品质化养老服务供给、养老供需精准匹配和医养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关键词: